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就是要使粮食产得出、供得上。具体说来,首先,要掌握根本,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古语云:“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才能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保耕地,既要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致力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又要加强用途管制,确保良田粮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对违规行为“零容忍”,还要规范占补平衡,对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工业化、城镇化占用耕地要严格依规采取补救措施,谨防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等有害行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大、气候条件复杂,对种子的适应度和多样化有着更高要求,种子有如农业“芯片”,要全力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充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次,要挖掘潜力,利用科技和规模赋能。提高粮食单产的出路在于用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一家一户式的种植有“小而全”的特点,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大而能”的特征,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发挥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实现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中的优势。最后,要压实责任,发挥政策和制度的引领规范作用。中央和地方要共同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真正做到党政同责,落实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确保市民“米袋子”充足和确保农民的“钱袋子”富足同样重要,加大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进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相结合,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齐头并进,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中增强粮食供应的韧性稳定性。

“技术”,是材料里的另一个关键词。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变量。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利用像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一些技术,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一些技术,如机器生产、交通工具,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让经历的时间变得更有质量。

宁夏馆展区总面积350平方米,展区设计为数智赋能兴文化、文化赋能强产业、天下黄河富宁夏三大板块。宁夏馆紧扣“打造文化兴盛沃土”主题,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主线,在概念上突出现代感,在内容上突出历史感,集中呈现宁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提升黄河文化魅力的新作为,全面展示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奋进的城市形象和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成就。
